2016蝙蝠報導 Bats in 2016

「蝙蝠保母」工作坊不是佔有,而是幫牠們再次翱翔

感謝東森新聞記者林育綾報導~

大家都可以當蝙蝠強而有力的靠山

讓蝙蝠恣意的生存在與你我共存的天地間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430/689716.htm

▲學習當蝙蝠保母不是為了佔有牠們,而是幫助牠們翱翔!(圖/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下同)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蝙蝠跟我們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傳統文化更象徵著「福氣」;可惜隨著都市開發,數量驟減,人們對牠們也越來越陌生,甚至恐懼害怕。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即將在5月29日開設「蝙蝠保母」工作坊,學習認識如何照顧,「目的不是為了把牠當成寵物永久佔有,而是幫助牠們能再次翱翔天際!」

「蝙蝠保母工作坊」即將在5月29日於臺北市動物保護處舉行,將帶領大眾認識蝙蝠,並分享國內外如何照顧蝙蝠的知識、如何當牠們的保母、製作蝙蝠屋。當天視天候狀況,傍晚還會有賞蝠行程,課程內容十分豐富。

▲蝙蝠保母工作坊將分享國內外照顧經驗。(圖/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

蝙蝠和人類其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生態上,牠幫我們吃了非常多的蚊蟲,也幫一些植物授粉;在人文歷史上,蝙蝠也是「五福臨門」中的一福。牠們通常在每天傍晚出現,一直到清晨才回去休息。

可惜這些年來因為都市開發,加上生活形態的轉變,人們對蝙蝠已經陌生。對於周邊的環境到底還有沒有蝙蝠?有哪些種類的蝙蝠?幾乎完全不清楚。「大家忘了牠,甚至恐懼牠,所以也就越來越不瞭解。」

為了讓更多人具有這方面的知識,才舉辦工作坊,希望以輕鬆方式帶領學員進入夜行性動物——蝙蝠的世界,同時認識棲地再造,為台灣的生態保育培養更多種子。

▲蝙蝠跟我們其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生態上扮演重要角色。(圖/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

*蝙蝠保母-台北場

時間:2016/05/29(日) 13:00-19:00

地點:臺北市動物保護處-會議室 / 110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600巷109號

費用:免費。製作蝙蝠屋材料需自費。

工作坊內容與報名方式:請點此

原文網址: 「蝙蝠保母」工作坊 不是佔有,而是幫牠們再次翱翔 | ETtoday寵物動物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430/689716.htm#ixzz47H60JdTn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2016 Good ‘Luck’ Bat Activity to Take Place This Weekend

The Animal Protection Office (APO) is collaborating with the Bat Conservation Society of Taipei to organize the “2016 Good ‘Luck’ Bat Activity at the agency this Sunday!

For the event, the organizers invited French sound artist Yannick to share with the audience a work comprising voices of nature, urban life, and industrial parks with the noises made by bats. There will also be talk shows on bat habitats and tips on how to observe bats, allowing visitors to obtain more knowledge on the bats of Taipei.

According to the agency, bats are usually active at the turn of the season with temperatures rising. The best time to observe bat activities are during dawn and dusk, when they are out seeking preys.

The event will start at 2:30 PM on Sunday, April 24. APO reminds those interested should sign up online for the event.

For more information or registration, please visit the website of the Bat Conservation Society of Taipei (http://www.batinfo.org)(Chinese).

  • Hit: 206 Updated: 2016/4/20 14:55 Reviewed: 2016/4/20 14:55

  • Sourc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aipei City Government

原文網址:http://english.gov.taipei/ct.asp?xItem=176214607&ctNode=8472&mp=100002

哇!狗狗好厲害~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找到在森林裡躲藏的蝙蝠,甚至還知道找到的是哪一個物種。

Dogs have long been used to sniff out bombs, drugs and bodies. Now, a forest ecologist at 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 is enlisting the help of scent-detecting dogs to locate bat colonies. Carol Chambers is testing the idea in the Coconino National Forest near Flagstaff, working with dogs trained to pick up the scent of bat guano.

2016 Good ‘Luck’ Bat Activity to Take Place This Weekend

Listen

Listening...

完整報導請見:http://knau.org/post/brain-food-bat-sniffing-dogs#stream/0

1:59

Asian bats show resistance to deadly white-nose syndrome

By Matt McGrath

Environment correspondent

  • 2016/03/09

北美洲發生的蝙蝠白鼻症是一種黴菌感染,讓蝙蝠冬天無法好好冬眠而耗盡儲存的脂肪最後死去。

在北美洲已經有超過數百萬隻的蝙蝠感染而死亡了,這真是北美蝙蝠的浩劫。

之前有提出這個黴菌在舊大陸的蝙蝠曾經有爆發過,但經過篩選後,大致上留下來的後代已經有抵抗力了的假設。

新的研究證實亞洲的蝙蝠對這種黴菌還真有抵抗力,希望這樣的研究加快腳步,讓亞洲的蝙蝠可以解救美洲的蝙蝠!

http://ichef-1.bbci.co.uk/news/660/cpsprodpb/06E4/production/_88646710_c0135104-white_nose_syndrome_in_bats-spl.jpg

【報導來源】http://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35758422

探索全世界蝙蝠旅遊 菲律賓金氏紀錄洞穴有180萬隻!

2016/03/08

探索全世界蝙蝠旅遊 菲律賓金氏紀錄洞穴有180萬隻!

2016年03月8日 20:26

▲菲律賓金氏世界紀錄蝙蝠洞穴,裡頭多達180萬隻蝙蝠。(圖/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蝙蝠跟我們生活其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除了在生態有貢獻之外,在文化中還象徵著「福氣」。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即將在3月12日(六)舉辦一場「蝙蝠的自然旅遊」講座,分享世界各地探索蝙蝠的生態體驗,包含澳洲、婆羅洲、菲律賓、香港、泰國、美國、台灣等,都有讓牠們的足跡。

主辦單位表示,許多國家都有蝙蝠相關的自然旅遊,這個活動以演講分享的方式,介紹世界幾個蝙蝠自然旅遊的地方 ,包含澳洲、婆羅洲、菲律賓、香港、泰國、美國、台灣等,讓想了解蝙蝠、想探索蝙蝠的人都可以有進一步認識。

其中菲律賓大堡沙茂島(Samal Island),有個金氏世界紀錄的超大蝙蝠洞穴,體積約3個立體籃球場大,但裡頭竟然聚集了大約180萬隻蝙蝠!很難想像在這小小洞穴竟然藏了如此龐大的數量,牠們一隻挨著一隻,還留下許多空隙給同伴,猛然一看可能會頭皮發麻。

▲現在(圖/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

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曾說,蝙蝠和我們生活其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每天傍晚出現,一直到清晨才回去休息。在生態上,蝙蝠幫我們吃了非常多的蚊蟲,也幫一些植物授粉;而在人文歷史上,蝙蝠也是「五福臨門」中的一福。

只是這些年來都市開發、生活形態的轉變,人們對蝙蝠已經陌生,對於周邊的環境到底還有沒有蝙蝠?有哪些種類的蝙蝠?幾乎完全不清楚。「大家忘了牠,甚至恐懼牠,所以也就越來越不瞭解。」希望透過各大小講座分享蝙蝠知識,讓人們有機會進一步認識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動物。

蝠講座-蝙蝠的自然旅遊

2016年03月12日(六)

4:00 ~ 16:00

中山公民會館 /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28號

報名網址:http://batinfo.kktix.cc/events/2016battravel

科學研究較不關愛醜動物 恐衝擊保育

2016/03/07

蝙蝠真可憐…明明很可愛又很重要

(中央社雪梨7日綜合外電報導)根據1項新的研究,以無尾熊和袋鼠做為科學研究主題的數量,比澳洲齧齒動物和蝙蝠要多,顯示「醜」的動物吸引到的研究和經費較少。

法新社報導,這項本週將發表在「哺乳動物評論」(Mammal Review)的研究說,偏愛較具吸引力的動物,意味儘管長相「醜陋」的動物占澳洲土生動物的45%,牠們卻很少成為熱門科學研究的題材。

研究人員佛萊明(Trish Fleming)今天告訴法新社:「澳洲人如果得知我們擁有多少土生蝙蝠和齧齒動物,可能會大吃一驚。」

他說:「我們對牠們所知甚少,我們很容易完全忽略牠們,但每個人都知道無尾熊和袋鼠的模樣。」

西澳梅鐸大學(Murdoch University)野生動物生物學家佛萊明說,這種偏見對保育構成潛在衝擊,對於那些通常為小型夜間動物的重要性認識不全,使牠們更容易受到傷害。(譯者:中央社劉文瑜)1050307

發表在哺乳動物評論的研究: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which Australian terrestrial mammal species attract most research?

【報導來源】http://appweb.cna.com.tw/webm/menu/akey/201603070289.aspx

最新研究:蝙蝠的免疫細胞恆活躍,將可能改寫高致死率疾病歷史

2016/02/28

作者 林 亞慧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2 月 28 日 0:02 | 分類 醫療科技

http://technews.tw/2016/02/28/bat-immune-system/

一般人對蝙蝠的印象就是一種亦正亦邪的感覺,總是躲在暗處等著出來嚇人,臉卻長的可愛。牠不僅能用超聲波聽音辨位,還能改變耳朵的形狀以適應不同的聲音,科學家近來更發現了蝙蝠在於醫學上的重要用途,那就是蝙蝠的免疫細胞永遠都是維持在活躍的狀態,幫助牠能免於疾病,這項重大的發現也將可能有益於日後研發出對抗病毒等致命疾病的疫苗。

澳洲動物健康實驗室(AAHL)在近期研究了蝙蝠的免疫細胞,並將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上。他們發現蝙蝠的身體能夠當作病毒的載體,但卻不會身受其害,感染到牠所乘載的致命病毒,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蝙蝠的免疫細胞永遠都是很活躍的,不像人類的免疫細胞總有要休息的時候。因此,像是伊波拉病毒、亨德拉病毒、中東呼吸道症侯群等疫情的擴散,都是透過這些無任何異狀的蝙蝠傳遍全球各地。

那麼為什麼蝙蝠的免疫細胞會總是那麼地活躍呢?科學家發現,那是因為蝙蝠的體內含有較少的干擾素(Interferon)。干擾素是種訊號蛋白,細胞受到感染後,分泌出的干擾素能夠與周圍尚未感染的細胞上的受體作用,使其他細胞不受感染,讓受感染細胞能侷限在一個範圍內。然而,蝙蝠體內卻只有 3 種干擾素,整整是人類體內干擾素的四分之一倍而已。

而來自此實驗室的其中一員 Michelle Baker 也對此多做解釋:「當我們的細胞遇到陌生的有機生物體,像是細菌,或者是病毒,就會有一連串複雜的免疫系統開始啟動,而這也被稱為『先天性免疫系統(innate immuity)』」Baker 也繼續說明:「蝙蝠不像人類與鼠類只在受到感染時,免疫系統才會啟動並做出回應,蝙蝠的免疫系統可是一年 365 天全年無休的啟動,只為抵抗疾病侵擾。」

然而,免疫細胞保持活躍不一定是好事,像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就是一種人體內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自己身體正常細胞的疾病,如此一來身體也會出現大問題,但這樣的情形出現在蝙蝠身上,卻不會有嚴重的後果,反而牠的免疫細胞卻能和諧地與其他細胞相處,讓科學家們感到非常的驚奇。

而如此的發現,將有可能有益於讓人類了解,該怎麼避免這種致命性的疾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Baker 也表示,如果我們能夠重新導向人類免疫系統中的回饋反應,變成類似蝙蝠的免疫細胞一樣,和諧的與其他身體細胞相處,這有可能可以讓高致死率的致命性疾病成為永遠的歷史,像是伊波拉病毒等。

Bats have a ‘super immunity’ which could protect people

Contraction of the type I IFN locus and unusual constitutive expression of IFN-α in bats

(首圖來源:Flickr/Daniel Neal CC BY 2.0)

【報導來源】http://technews.tw/2016/02/28/bat-immune-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