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沙病毒與狂犬病 Lyssavirus & Rabies

什麼是麗沙病毒?

Rhabdoviruse(桿狀病毒科)下的麗沙病毒屬(Lyssavirus),是種RNA的病毒,其所造成之人畜共通傳染病,已有四千多年之歷史,它的名稱來自希臘神話中的麗沙(Lyssa),主管瘋狂、發狂的女神。

在此屬的病毒中,目前已知有11型的基因型,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第一型的狂犬病病毒Rabies。

在已開發國家之都市中已近乎絕跡,主要是在狐、狼、豺狗(jackal)、(mongoose)、浣熊、臭鼬及蝙蝠等野生肉食獸之族群中傳播與保毒。在開發中國家,則主要在都市中的犬、貓族群中,進行傳播與保毒。狂犬病主要是病畜透過「咬另一個健康的動物」之方式散佈,在「咬」之過程中,病畜唾液中之病毒就會經由傷口進入被害動物體內,經過4天至數年長短不一之潛伏期後發病,一旦發病就會引起100%致死率的腦脊髓炎。

就狂犬病的傳播動物而言,都市中以狗貓為主;過去國人不愛養貓,故家貓與流浪貓之族群數都少,貓在狂犬病之傳播方面並不重要。近年來家貓數量快速增加,流浪貓數量也同步增加,故貓與狗對都市狂犬病之傳播都一樣重要。至於野生動物,不同的病毒株在狐、狼、豺狗、、浣熊、臭鼬及蝙蝠等野生動物之族群中傳播,病毒在這些保毒動物之體內,經過變異適應之過程後,病毒的基因都相當的穩定。故在不同的地理區域中,在不同的保毒野生動物體內可以分離出適應於該動物之狂犬病特異病毒株。在這些保毒動物以外,有些動物是屬於偶發性宿主(accidental host)或稱終端宿主(dead-end host),終端宿主主要包含:人類、靈長類、馬、牛、綿羊與豬等。終端宿主在流行病學上並不重要,因為他們在感染狂犬病後,將該病在同族群動物中繼續傳播下去的機率較低。

台灣從2008年起進行蝙蝠的檢驗,台灣的蝙蝠無發現狂犬病(Rabies)

2013年7月16日

經證實台灣野外的鼬獾帶有狂犬病

請不要接觸野生動物避免被咬!

2016年7月2日的東亞家蝠檢體中發現麗沙病毒

全世界鮮少蝙蝠主動攻擊人的案例

不要干擾、騷擾甚至徒手抓蝙蝠

不要進入蝙蝠的棲所如蝙蝠洞、坑道內

絕對避免被蝙蝠咬

蝙蝠保母須接受狂犬病預防針注射

如果您有發現調落地上的蝙蝠,在您的協助下牠還是無法順利返家,請將蝙蝠轉交給我們。

如果您發現新鮮的蝙蝠屍體,也請您盡可能將牠的屍體提供給我們。

我們將會進行物種的辨識及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進行相關的檢測。

這非常需要大家的協助才能讓我們對台灣的蝙蝠健康狀況有更多瞭解的機會。

蝙蝠?鼬獾?

台灣的鼬獾檢測出的是麗沙病毒第一型,也就是Rabies。

目前已知全世界蝙蝠中,僅有美洲的蝙蝠帶有Rabies這一型,舊大陸地區(包含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等)所有科學家努力至今的結果顯示蝙蝠並沒有Rabies這第一型的病毒。

可以合理的推論台灣鼬獾的狂犬病與蝙蝠應該沒有直接關係。且台灣的蝙蝠多是吃昆蟲的,並沒有證據顯示鼬獾與蝙蝠有任何的接觸。

圖:蝙蝠相關人畜共通傳染病病毒及其地理分布位置

註:

RABV, .= rabies virus; EBLV-1,2.European bat lyssaviruses type 1 and 2; WCBV. = West Caucasian bat virus; ARAV. = Aravan virus; KHUV = .Khujand virus; IRKV = .Irkut virus;

LBV = .Lagos bat virus; SHIBV = .Shimoni bat virus; DUVV. = Duvenhage virus; MARV. = Marburg virus; EBOV = .Ebola virus; Filovirus. = unclassified filovirus detected in bats in Europe;

HeV = .Hendra virus; NiV=.Nipah virus; Henipavirus = .unclassified henipavirus; SARS-CoV = .SARS coronavirus.

(資料來源: Bat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he rabies paradigm revisited 2011)

一、麗沙病毒及狂犬病

全世界已知的蝙蝠種類超過1,200 種,占哺乳類種類20%,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囓齒類的第二大類群,全球分布也相當廣泛。此外,蝙蝠所攜帶的病毒、細菌、寄生蟲種類相當繁多,又具有飛行能力,可能隨季節遷徙傳播一些重要病原,而傳播或造成新浮現與再浮現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成為公共衛生關切的課題。

在蝙蝠可能感染的多種病原中,以麗沙病毒屬(lyssavirus)中之狂犬病為最重要病原,其他病原包含Henipavirus 及絲狀病毒屬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等亦因某些區域疫病狀況而受到重視(Charles et al., 2006, Chua et al., 2002, Samson et al.,2007)。

麗沙病毒屬於桿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依據核蛋白基因序列(nucleoprotein gene)區分為7 種主要的基因型(genotypes),可細分為兩個親緣群(phylogroup),親緣群一包括rabies virus(RAVB, genotype 1)、Duvenhage virus(DUVV, genotype 4)、European bat lyssaviruses type 1 and 2(ELBV-1, genotype 5 and ELBV-2, genotype 6)、Australian bat lyssaviurs(ABLV, genotype 7);親緣群二包括Lagos bat virus(LBV, genotype 2)和Mokola virus(MOKV, genotype 3)(Kuzmin et al., 2003)。其中rabies virus(genotype 1)會造成溫血陸生動物疾病甚至人類死亡,其疫情幾乎遍佈全球,其他基因型主要以蝙蝠為其主要保毒者,僅分佈於特定區域,近年於歐亞大陸(Eurasia)地區之蝙蝠陸續發現4 種新的麗沙病毒屬病毒,此屬病毒已經至少有11 種基因型,更加突顯蝙蝠麗沙病毒演化與分佈之複雜性(Arai et al., 2003, Botvinkin et al.),且不同基因型之間不僅病原性不同,彼此間亦無法有效產生交叉保護力,因而增加蝙蝠之麗沙病毒血清學檢測及疫苗研發等研究之難度。

麗沙病毒家族 Lyssavirus

資料來源

2013狂犬病預防與控制國際研討會 2013/10/2 淡水

2012狂犬病預防與控制國際研討會 2012/08/21~22 淡水

2011新浮現人畜共通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國際研討會 2011/12/6~7 淡水

2010狂犬病預防與控制研討會 2010/12/7~8 淡水

Australian bat lyssavirus--ABLV--1996--澳洲蝙蝠麗沙病毒(ABLV)

Duvenhage virus--DUVV--1970

European bat lyssavirus 1--EBLV-1

European bat lyssavirus 2--EBLV-2

Lagos bat virus--LBV--1956--首次於非洲發現的狂犬病相關病毒

Mokola virus--1968 (鼩鼱)

Rabies virus--RABV--(狗、貓、鼬獾、白鼻心、蝙蝠等)

Khujand virus--KHUV--2001

Rochambeau virus--RBUV--1973

Aravan virus--ARAV--1991

Irkut virus--IRKV--2002

West Caucasian bat virus--WCBV--2002

Shimoni bat virus--SBV--2009

Bokeloh bat lyssavirus--BBLV--2010

Mainland China--IRKV--2013

澳洲蝙蝠麗沙病毒(ABLV)首次是1996年在澳洲東部的蝙蝠上發現

食果蝙蝠(狐蝠)和食蟲蝙蝠都有發現

人類或動物感染ABLV會有腦膜炎,疾病後期幾乎都會造成死亡。

人類感染後症狀如同狂犬病,臨床症狀包含嘔吐、頭痛、發燒、吞嚥困難、顏面麻痺、說話困難、肌肉痙攣、漸進性需或運動失調等。

二、台灣的狂犬病

台灣的狂犬病歷史始於1947年由上海傳入而造成流行,其後因透過家犬接種、捕殺野狗等措施控制動物傳染窩,並推行相關檢疫及防疫工作,故自1959年起,即不再有人的病例發生,而自1961年起,亦未再出現動物的病例。爾後,台灣是全世界少數的非狂犬病疫區,在台灣是沒有狂犬病的。很多的哺乳類動物會帶狂犬病的病毒,像是我們生活中容易接觸到的貓、狗還有蝙蝠等等都是,但不可以因為台灣沒有狂犬病而失去的戒心。


圖片資料來源疾病管制局

面對所有的野生動物即便是流浪貓、狗都一樣,不要直接接觸,接觸過後必須將雙手洗乾淨。絕對避免被野生動物咬傷、抓傷!

要注意別被任何野生動物哺乳動物咬傷、抓傷,白鼻心、鼬獾、鼠類等等,絕對要特別提高警覺。

如在接觸後有疑慮,請儘速與家庭醫師聯繫。

關於台灣的狂犬病請參考疾病管制局網站狂犬病的相關資料【狂犬病

不要對蝙蝠失去戒心!

很多朋友第一次接觸蝙蝠,覺得他們很小很可愛,因此忘了牠們也是野生動物,而忘了戒心!

因為大部分大家容易接觸到的蝙蝠都是小型蝙蝠,可能不小心被咬到,可能不覺得疼痛,也可能覺得還好(甚至不會流血),特別是被牠們的抓子抓到的時候,不會有特別的感覺。但如此我們皮膚的表皮就可能已經破損!如果蝙蝠不小心以病毒,就可能進到體內。

因此接觸蝙蝠絕對要戴上手套!

最好的方式是有兩層,先戴上第一層是塑膠手套(像是吃手扒雞時使用的手套),再戴上第二層的棉布手套。

棉布手套可以避免我們被蝙蝠抓傷、咬傷

塑膠手套可以避免我們不小心山接觸到蝙蝠的唾液或尿液甚至其他的排泄物。

如果個人健康不是很好的狀況下,要做到為好的保護措施,還可以再戴上口罩!

三、如果不甚被蝙蝠咬傷或抓傷怎麼辦?

如不小心被蝙蝠咬傷或是與蝙蝠的體液接觸,必須馬上以肥皂清洗該部位至少 5 分鐘再用大量清水清洗。再以優碘消毒傷口,去醫院就診告訴醫師。

另外打破傷風疫苗及狂犬病疫苗(依據澳洲政府頒佈之準則)

同時應將咬傷人員之蝙蝠送往檢驗單位,進行蝙蝠物種鑑定及相關資料建立,並採集血液樣本送往PC3 實驗室進行相關病毒檢驗。

如果您不小心蝙蝠咬到,請不要將蝙蝠打死或放走,務必將蝙蝠留著,可以將蝙蝠帶過來給我們,我們將協助檢驗。

另外如擔心狂犬病或麗沙病毒,您可自費施打狂犬病疫苗,請與本會聯繫,以瞭解您的狀況。

施打疫苗的地點請見下方附件區。

請致電0968-147-017

四、研究人員及接觸蝙蝠之人員之安全準則

1. 從事蝙蝠研究之人員及會接觸蝙蝠之人員如蝙蝠保等

2. 破傷風疫苗必須確保有效力;破傷風疫苗一般而言有十年的保護力,請與您的家庭醫師確認疫苗的防護力。

3. 狂犬病預防施打,須施打三劑暴露前之預防接種,且每年度持續追蹤確保疫苗需要具有六個月以上的防護力。

4. 接觸蝙蝠時必須戴上手套,第一層是塑膠手套,再戴上第二層的棉布手套。

5. 進入蝙蝠棲所調查之人員須配戴N-95口罩、護目鏡、手套。避免與蝙蝠之唾液、尿液、糞便直接接觸,特別是眼、鼻、口等部位。

6. 被蝙蝠咬傷、抓傷等事件發生,請參考第三項。

7. 其餘事項請參考調查工作準則。(內部作業)

五、英國官方公布世界各國陸地動物狂犬病風險評估

對於陸地動物狂犬病風險評估

英國政府的公共健康網站上對全世界評估狂犬病的風險

台灣是沒有風險的

Rabies risks in terrestrial animals, by country...

Taiwan: no risk

Public Health England 【read more...】

即便如此還是不能輕忽在台灣被野生動物咬傷、抓傷等的風險

如有被蝙蝠咬傷、抓傷,千萬不要將蝙蝠打死。

請務必保留蝙蝠聯絡我們並將牠送至台北市蝙蝠保育學會

更多狂犬病的資訊

台灣大學獸醫學學院 費昌勇教授製作 台灣動物狂犬病防疫網站

台灣動物狂犬病防疫網站

http://www.rabies.tw/

本站麗沙病毒及相關資訊由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檢局經費補助製作